921大地震十六週年:用食物來認識斷層!

Posted by

各位讀者晚安,今日是9月21日,距離上一次驚心動魄的921大地震已經過了16年,當年還在襁褓中的寶寶們也都上高中了。

而今天的冷知識就要來談談當年的921大地震中的元兇:地殼活動所造成的斷層。
說到921大地震,就一定得提到車籠埔斷層,車籠埔斷層屬於逆斷層,又稱逆衝斷層,如果各位讀者以前在考試時總搞不清楚正斷層與逆斷層該怎麼分辨的話,看完今天的冷知識,也許你下次就可以拿去跟朋友說嘴囉!

12002755_10153630612512173_7597982806887805344_n
16年前的921地震報告  圖片來源:謝志誠Facebook

如果各位讀者還對國高中的自然地理有些印象的話,應該都還記得斯斯斷層有三種:正斷層逆斷層平移斷層

位於斷層上方的岩層我們會稱之為上盤,反之則為下盤,為了不讓各位讀者回到當年昏昏欲睡的地理課,咪斯忙跌在這裡簡單快速地帶過這三種斷層的定義:

x1pppQPzd7N2QzvDQ35L11OCqWKFNDQ4hgoKeEkn2MxSync9WnbyWh3M1fiG4CiX1cpbmWE4BS2ZTMdEgHJDzICGLtY6s_NGC9XHxLsTMPB27DndIE44mTsKg
正斷層:上盤沿著斷面相對往下滑動,通常是在地殼受到張力作用往兩旁拉扯而形成的斷面。 地層介紹:上層為鳳梨酥層,下層為新貴派層,最上面的巧克力為倒塌的房子示意畫面。圖片來源: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x1pppQPzd7N2QzvDQ35L11OCqoQ3PlO2VL416RiV0J470i7hiTVzO2IvsvvtYfVYXakGnYLJnqJ63m8ICPo0RW_5gOuff4CleAeQhr_Js8x4Z-5LuedVLGg-A
逆斷層上盤沿著斷面相對逆勢往上突出,通常為地殼兩側受到強烈擠壓後推擠而造成的斷面。 地層介紹:上層為鳳梨酥層,下層為新貴派層,鳳梨酥與新貴派的右側上盤皆往上逆衝,是為典型的逆斷層圖片來源: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平移斷層:斷層沿著斷面,但無特殊上下垂直的位移關係,多是沿著斷層面走向,水平方向相對地左右移動。 圖中箭頭方向即是地層移動方向~

看完上面的介紹,讀者們可以發現,通常斷層的分類通常是以斷層兩側地層所發生的相對位移來做判斷的,而不是以絕對移動來做分類。

但你知道嗎?除了以上三種斷層,其實還有第四種斷層是在課本中比較少提到過的(或者是老師上課時曾經提到但考試時沒有考出來!),就是所謂的「轉型斷層」。

其實轉型斷層也沒有這麼冷門,在太西洋中最大的地殼張裂處:中洋脊上就有轉型斷層。

轉型斷層成因為受到不均勻的張力影響,通常沿著板塊邊緣,移動方向以橫向為主,互相擦過鄰近的板塊,但沒有導致地殼面積增加或減少。而大部分轉形斷層在海床,通常與海底擴張的洋脊相連。

640px-Transform_fault-1.svg
請原諒咪斯忙跌手邊的食物都已吃完,無法再用其他食物來介紹轉型斷層,還請大家將就著點看~圖中紅線處才是屬於轉型斷層,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看完以上關於斷層的介紹,讓我們再回到車籠埔斷層,其實斷層也依照不同地區的特性可分為不同段,如車籠埔斷層通常被學者們分成北段與南段,對於南北段車籠埔斷層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在維基百科:車籠埔斷層頁面看到更多介紹,本日冷知識就不再贅述。斷層影響的範圍其實也不像地圖中能以簡單地一條線來表示,通常斷層帶的寬度可以延綿至數公里,甚至將近十公里的範圍。

Original uploader was Hsu.shihhung at zh.wikipedia
車籠埔斷層南段所造成的地表變形,表現在茶園上看起來特別清晰。圖片來源:維基百科資源,Original uploader was Hsu.shihhung at zh.wikipedia

 

身處在環太平洋火環帶的台灣原本就處在地殼活動活躍的板塊交界帶,近期雖然較大的地震不斷,但咪斯忙跌最近總是把這些地震想成是正常能量釋放,有零星的釋放能量總比累積能量一次釋放出來來得好……。而相關地震防災教育也該從小培養正確概念,身為台灣人,不可不知自己生活的土地所潛藏的威脅。

在十六年後的921之後,仍然希望天佑台灣,一切安好。

螢幕快照 2015-09-22 上午1.15.20
車籠埔斷層及其支斷層屬於第一類活動斷層, 圖片來源:經濟部中央地調所台灣活動斷層觀測系統及便民查詢服務

 

每日一冷,我是Miss Monday,各位讀者下次見!

[Miss Monday]

 

參考資料:

  • 高中地理科第一冊翰林版教師手冊
  • 維基百科資源:車籠埔斷層
  • 維基百科資源:轉型斷層
  •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