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月冷颼颼特輯:你脖子上那兩個洞是…?

Posted by

你知道嗎?【蝙蝠?吸血蝙蝠?】

本日冷知識#983

今天要來為大家介紹,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蝙蝠。

什麼?你想知道脖子上為什麼會有兩個洞?

今天的冷知識只能告訴你,那一定不會是蝙蝠幹的好事!

 

Big-eared-townsend-fledermaus
圖片來源: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7/Big-eared-townsend-fledermaus.jpg

 

大家有親眼看過蝙蝠嗎?

一定有!

傍晚在大樹或路燈旁飛來飛去的[fb_embed_post href="http://facebook.com/../" width="550″/]物,

那就是蝙蝠了,不是燕子!(好啦有時候是燕子)

 

不過,能把蝙蝠抓在手上靜靜欣賞,就不是人人都有的經驗了,

生多先生我本人恰巧就有很多這樣的機會,

許多人以為蝙蝠很恐怖,會攻擊人會吸血!

錯了!

如果你恰巧遇到正在休息的蝙蝠,

你們兩個都處於心靈平靜的時候,你可以試著伸出手輕輕地觸摸牠背上的軟毛…

…..

…..

…..

然後牠應該會咬你。

因為這就是身為有牙齒的哺乳類防禦的本能啊!(注意:蝙蝠帶源不少病毒,拜託大家不要徒手抓蝙蝠~)

 

不過重點來了,雖然牠會咬你

但牠一定沒打算要吸你的血!

 

怎麼說呢?

全世界已記錄命名的蝙蝠有900多種,

其中有70%的物種是以昆蟲或其他無脊椎動物為食(除了三種果蝠外,台灣的蝙蝠皆屬此類)

其餘30%的物種,則以果實或花蜜為食,

僅有少數種的蝙蝠,能捕食魚、青蛙、老鼠等大型獵物!

 

而真真正正以血液為食的蝙蝠,只有3種!只有3種!只有3種!

且這三種吸血蝠均生活在中南美洲 (什麼!?那想看吸血蝙蝠豈不是要跑很遠?)

普通吸血蝠(Desmodus rotundus),四肢強壯可爬行到獵物身邊,鼻部特化可感熱偵測血液近皮膚的位置。

 

Vampire_Bat_003
強壯可到處爬行的吸血蝠 圖片來源: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a/a7/Vampire_Bat_003.jpg

其中普通吸血蝠(Desmodus rotundus)喜歡吸食大型哺乳動物的血液(如牛、馬或豬);白翼吸血蝠(Diaemus youngi)及毛腿吸血蝠(Diphylla ecaudata)則偏好吸食鳥類的血液(家雞、火雞、珠雞等)。

 

不要以為吸血蝠會讓這些動物留下大傷口流血致死,牠們通常只會製造小小的傷口,避免驚擾到提供血液的恩豬。 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Vampire_bat#/media/File:Desmodus_rotundus_feeding.jpg

 

雖然我們稱呼牠們為吸血蝠,其實也不完全正確,這三種吸血蝠都有講究的舌頭或口部溝槽特化,牠們不是用吸的,而是專精於舔血!

【舔血影片】http://video.nationalgeographic.com/video/news/vampire-bats-streicker-vin

 

所以可以理解嗎?

身為台灣人的你,想要被蝙蝠吸血,真的是難上加難。

螢幕快照 2015-08-26 下午9.35.21
蝙蝠俠在說你有沒有在聽!

雖然如此,難道吸血蝙蝠就沒有攻擊過人嗎!?

問得好!

搜尋相關的報導,的確在墨西哥及巴西都有發生過吸血蝠吸到人血的事件,

但不用擔心,被吸血蝠吸到是不會變成吸血鬼的,

只是有機會得到狂犬病而已(哪裡不用擔心!?)

 

但是如之前提到的,吸血蝙蝠只分布在中南美洲,中間隔了太平洋的台灣,是遇不到吸血蝙蝠的(殘念)

如果你在路上真的遇到了,那蠻有可能是真的吸血鬼喔!

tony_stark_vampire_by_iron_sky-d6lf1kx
圖片來源:http://biackhawks.deviantart.com/art/Tony-Stark-Vampire-398770881

 

最後再次強調,雖然台灣的蝙蝠沒有像吸血蝙蝠一樣帶原典型的狂犬病毒,但還是帶原許多類狂犬病毒(lyssavirus)(這部分經過專家的指正,台灣的蝙蝠近年來均未檢測出lyssavirus),但為了避免細菌感染,大家還是不要徒手觸碰野生的蝙蝠喔!

生多先生,下台一鞠躬!

 

 

參考資料: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ampire_bat
  2. http://animaldiversity.org/

[fb_embed_post href="

//

/" width="550″/]

 

2 comments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