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說好不提「四」】
#本日冷知識979
在我們的民間信仰當中,「四」因為諧音「死」,所以總是帶給人們不好的觀感。像是各家醫院沒有四樓,稍微迷信的房東也會跳過四號房,只怕不吉利的事會跟著「四」這個字出現。
不過,你知道嗎?在西方音樂史上,也曾經在五線譜上,把「四」當作不吉利的數字。那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增四度」。

所謂的「增四度(Augmented fourth)」又稱為「三全音(Tritone,簡稱TT)」,代表橫跨三個全音的音程。以上面的圖示為例,從鋼琴的Do(C)開始計算,往上數的第一個全音是Re(D)、第二個全音是Mi(E),而第三個全音則是升Fa(F#)。也就是說,從Do、Re、Mi到升Fa四個音的中間包含三個全音,因此被稱之為「增四度」。(線上鍵盤支援)(Youtube影片示範)
以此類推,只要是相隔了三個全音的兩個音,都是「增四度」。至於,這兩個音到底恐怖在哪裡?這就要從中世紀的教會音樂開始細說從頭了。
在那個以信仰為主的時代,地球是平的,音樂則是為了讚美上帝而創作的。也因此,修道士們對於音樂的內容,也一定要套上一番宗教上的解釋。像是「完全四度(例如Do-Fa)」,不只聽起來和聲相當悅耳,也容易演唱。所以在當時教堂傳唱的經文歌當中,只要有「阿們」出現,就經常會出現「完全四度」的音程。
同樣的例子還有「大三度(例如Do-Me)」,聽起來感覺充滿了愛與慈悲;而「小三度(例如La-Do)」、「大六度(例如Do-La)」和「小六度(Me-Do)」,聽起來都相當地和諧悅耳。這些音程,因為被中世紀的教會的廣泛使用,也影響了後來的音樂發展。
至於「增四度」,比起「完全四度」多了一個半音,聽起來則是完全不悅耳,和聲難聽外加不好演唱。為了避免使用,修道士們稱它為「魔鬼音程(diabolus in musica)」。後來的某些教派,甚至嚴格禁止使用這樣的音程。如果有歌手使用「增四度」演唱,一率開除黨籍驅逐教會。

你可能會說,這也太迷信了吧!不過,「惡魔音程」還有一個很玄的地方。
剛才提到,「增四度」又稱為「三全音」,也就代表了六個半音的音程。而在十二音列中,若是以C大調為基準,往上一升六個半音的升F大調,其調號總共包含了六個升記號(#);若是往下降六個半音的降G大調(雖然在鍵盤上看起來是同一個音),調號則包含了六個降記號(♭)。
這麼多個六,難免讓人聯想到在西方國家當中,代表惡魔的數字「666」。
在十八世紀以後,音樂創作不再受到教會的限制,有些音樂家開始在創作中使用「惡魔音程」,而且這些創作也多半和描述死亡、地獄有關。一直到近代,這樣的「刻板印象」才逐漸被其他的音樂類型所洗去。不過,像是「增四度」聽起來這麼刺耳的音程,作曲家通常也會在後面緊接另一個音程來將惡魔「解決」。下面就用來示範兩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是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Franz Liszt)的《但丁奏鳴曲》。一開頭就由幾個「惡魔音程」,帶領但丁走向地獄。不過,李斯特沒有把這個惡魔「解決」,讓其繼續留在地獄之中。
第二個例子,就是一談到「增四度」大家很愛提的,美國作曲家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的音樂劇《西城故事》。
基本上,《西城故事》是街頭版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當中雖然也有死亡元素,但是當男主角深情地唱著《瑪麗亞(Maria)》這首情歌的時候,應該沒有任何詛咒含意。而就在男主角唱著「Maria」這個名字的時候,用的就是「增四度」,不過伯恩斯坦隨即用了五度音程,解決了音樂中的魔鬼。
雖然「惡魔音程」有辦法被「解決」,不過,惡魔消失了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許多國家開始使用「增四度」的兩個音作為救護車或消防車的警鈴聲,用意就在透過不和諧的音程,直接給予路人聽覺上的刺激。也許我們應該慶幸「增四度」的迷信不再當道,不然一想到惡魔伴隨著救護車一路奔馳,難免會感覺心中毛毛der~
[Mr. Friday](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