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鬼月冷颼颼特輯:蘭嶼除了飛魚還有鬼?】
#本日冷知識976
鬼月雖然是漢人的重要習俗,但咱們每日一冷秉持著「管他是什麼都要讓你知道」的精神、以及吐司碟向來熱愛南島語族的心,今天要和大家介紹的是在臺灣一樣非常重要的原住民文化——達悟族的惡靈信仰。
哎唷,都說是惡靈信仰了!為了切合本週推出的冷颼颼特輯,吐司碟不免俗的要來說一個關於達悟族惡靈自己說(想嚇死誰?!)的口傳故事,讓大家暖暖身進入狀況。
與鬼捕魚 manazataza ka no anito
傳說中在很久很久以前,有這麼一個捕魚的故事是這樣說的。
「朋友,我們去捕魚!」有兩個人相約到海邊捕魚去。其中一個其實是鬼,因為人沒辦法看到他的臉,一開始他選擇在面海那邊撈魚,而讓那個真正的人類在靠岸的地方趕魚。同樣的,當這個鬼開始趕魚的時候,人類就得先拿著網去撈魚。
「你可以趕魚了,把水溝裡的魚趕來出海口讓我撈吧!」人類這麼說。
鬼用棒子把插入溝中趕魚,人類則在水溝的另一端等著撈魚。每當他們撈到魚的時候,鬼便會問:「朋友,我們撈到的是什麼魚?」
「是arawa魚。」
「什麼?」
「arawa魚。」人類再說了一次。
「哎,是rarawa魚啊!」
這人類告訴他:「你就不要說出來嘛。」說著便把魚裝到漁網去了。
然而,當他們到下一個水溝、下下一個水溝的時候,也和前面發生的事情一模一樣。鬼把kakaray魚說成是rararay魚、把mahabteng魚講成是bebeteng魚,他都不說準確的魚的名稱,總是用奇怪的發音。
起先人類不疑有他,只是說「朋友啊!你怎麼總是把每條魚的名字都唸的不太對?」「不然是要怎麼唸?」
「喔唷!這次我們捕到了angsa魚。」
「什麼?」
「angsa,是angsa魚啦!」
「nga-sa,原來是ngasa魚呀。」
人類開始有點懷疑了,「這個一定是鬼!我明明都告訴他魚名了,他卻總是用不同的說法講魚的名字。」於是腦筋動得很快的人類決定設計這個可疑的鬼。
「朋友,我們該回家了!」
「我來提我們的魚唷。」鬼這麼跟人類說道。但人類卻為了剛剛設想好的那個計謀而告訴他,讓人類自己來提魚,鬼就負責拿趕魚棒好了。於是才走到一半的路,人類著急的攘攘著,說他肚子痛,得去上大號。
「不如魚就給我拿吧?」「沒關係,沒關係。你手上還有趕魚棒,我就帶著好了。」人類才剛講完、一離開鬼的視線便拔腿就跑,一直跑一直跑。等了許久的鬼,等到發現不對勁的時候,那人的背影就已經像顆粒一樣小了,正在前方的路跑著。
(叩叩叩)
「該死的,快開門啊!」人類氣喘吁吁的一路從海邊跑回自己的家門前,只見那人的太太不疾不徐地開門問道:「怎麼啦?什麼事這麼急?」
「快呀!把門關上,有鬼啊!」他把門關上並扣上門栓,不論那鬼怎麼敲門、怎麼呼喊,就是不應聲。「不分漁獲給同伴的人!不分漁獲給同伴的人!」門外的鬼不斷的這樣喊著,直到人類連衣服都不換直接就睡覺去了,聲音才慢慢的消失。
第二天早上人類起床以後,便到了屋裡的一個角落看他昨天放在那兒的魚,卻發現所有的魚都被切成了半條魚,鬼將每條魚切半給帶走了。
「鬼已經分好了漁獲,但現在這些跟鬼一起捕的魚還能吃嗎?」人類望著那一條條被剖成一半的魚,這麼說著。
就算對達悟族不甚了解的人,或許隱隱約約都曾經聽過該族著名的飛魚祭。事實上不只是飛魚,他們的生活環境因為座落在滄茫大海之中,有一套複雜且精細的海洋、魚類與海底生物等知識系統。而且不只是能夠辨識出多種類的魚,他們在「誰可以吃什麼樣的魚」方面,也有可以與社會文化相應對分類系統。針對各種魚類的生物特性,他們便區別出老人魚、女人魚、男人魚和小孩魚,顯然社會生活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是緊緊扣連在一塊的。這也難怪「與鬼捕魚」的故事結尾裡,人類會如此惆悵的說道:「鬼已經分好了漁獲,但現在這些跟鬼一起捕的魚還能吃嗎?」
除了這個「鬼」看起來並不在食用魚類的分類系統之外,事實上達悟族傳統文化概念中的惡靈(anito)也是一個讓人不敢輕易靠近與接觸的東西。咦?既然是鬼,是可以透過什麼樣的途徑接觸到他呢?
原來這個惡靈,多半會被認為是帶給人類病痛的原因,尤其在老人的身上更是明顯。所以在過去的習俗中,達悟族的老人會選擇離開家人而離群索居,怕會讓身上的anito影響到家人甚至是抵抗力薄弱的孩童。在簡單瞭解了這樣的概念以後,不難想見「義診」這件事情過去在蘭嶼是多麼的奇怪,老人們甚至多半會拒絕醫護人員的協助。雖然說在該族文化的脈絡裡,與老人家同樣性別的子女仍然可以擔負起照顧他/她的責任,但是倘若碰上剛好沒有同性別的子女、或者是子女皆不在身邊,便仍然是個難以解決的問題。
這並不是要責難這樣的習俗,畢竟對於某些人來說那就是他們自小以來習得的價值觀念,直接以迷信、愚昧等心態來看待他們反倒不能解決問題。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在思考達悟族人所需要的長照制度與醫療體系等等便更應該得從他們的文化脈絡下去構思解決之道。這樣的提醒並不是只是達悟族而已,當我們遇上不同族群文化的時候都需要謹慎的思考。
順帶一提,生活在蘭嶼的臺灣特有種、現在已經屬於保育類昆蟲珠光鳳蝶,為何過去能夠在蘭嶼持續的存活?從牠在達悟族的族語名稱kazeng kazeng cin,便能夠瞧出些端倪。所謂的kazeng kazeng cin有離去、遠去的意思,直接來說也有「過世」的意思。這也是為什麼牠在達悟族又被稱作是pahapahad no anito,惡魔的靈魂。這anito背後的文化概念與意涵,讓傳統的達悟族人不太敢接近牠,一直到近代人們大量捕捉以製成標本才造成牠的生存危機。
鬼月冷颼颼特輯,吐司碟要你認識更多除了漢人信仰以外的「原住民鬼」,也要知道要如何才算的是尊重他們的文化唷!
我們明天見 🙂
[Mr. Tuesday]
[註] 口述故事「與鬼捕魚」的來源:
http://yamiproject.cs.pu.edu.tw/yami_ch/corpus/corpus_018.htm
想知道達悟族惡靈信仰對當代蘭嶼的老人照護影響,可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