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又是周二南島日時間,不知道各位讀者家裡的水危機解除了沒有呢?蘇迪勒酋長剛離開不久,天氣似乎又恢復了之前日頭赤炎炎的感覺,實在是好熱啊!這樣的盛夏時光應該做什麼好咧,如果你家所在地區沒有停水問題的話……當然是去游泳啊~不然要幹嘛?!
成長在海島國家的我們,每到夏日便會到海水浴場或游泳池消磨時光似乎是一件如今相當習以為常的事情。而夏天的街頭,也常會看見濃濃海灘氣息的泳裝服飾廣告,無不繽紛燦爛、性感健美,然而我們若將時光往前扭轉一個世紀,對當時的台灣人來說,游泳池畔的時尚似乎並不是這麼一回事。
1921年由基督教青年會在台灣建設的Y.M.C.A游泳池是台灣第一座游泳池,長約20米,寬約11米。在此之前,台灣從未有過現代意義的游泳池的建設。不過日治初期,游泳的風氣已經漸漸在台灣社會傳遞開來,那麼當時的台灣人都在哪裡游泳呢?答案就是「海水浴場」與利用自然水域圈起一塊範圍架起簡易設備的「水泳場」啦,例如來台行醫傳教的馬偕牧師,就是淡水海灘的常客呢!

雖然1921年即出現了Y.M.C.A游泳池,不過這個游泳池規模非常小,使用者也非常少,要到了1926年台北市第一個公營游泳池「東門町游泳池」建設完成,台灣才算真正有了典型規模的游泳池。東門町游泳池長50米,寬16.5米,水深1米2與1米6,與之相較,早五年建設的Y.M.C.A游泳池等同於兒童戲水池而已了。當時的東門町游泳池由鋼筋水泥建造而成,以深淺分大小兩個泳池,具有跳台、醫護室、茶水間以及可供450人放置衣物的置物櫃,功能由今天的眼光來看已經相當地完善。而入場票則是一回券10錢,五十回券4圓,對照當時的中下階級公務人員一個月薪水約20圓來說,並不便宜,不過到也不至於是只有金字塔頂端才消費得起的一項活動,是故,開放後的每年夏日都還是十分熱門。爾後,全台各地中學也廣開游泳課與建設起游泳池來。

接著讓我們回到前面所說,若將今天色彩繽紛、款式多元的泳裝時尚搬到當時的台灣又是怎樣的面貌呢?答案是立刻抓進派出所!絕對不是南島日誇張,就算我們將眼光放向當時千里之外、引領現代游泳風氣的英國,到了1920年代男子泳衣都還是連身背心的款式,女子泳衣更不用說,是更為保守的連身裙樣式。當時穿著泳衣進出海灘或泳池的女性甚至必須接受檢查人員丈量泳裙下擺與膝蓋的距離,穿太短可是會被罰錢的!

英國尚且如此,當時初有公營游泳池的台灣,在泳池入口看板上出現為了不過於暴露與避免曲線分明,要求只能穿著黑色或藏青色泳裝的規定便一點也不意外了。(不過到了1940年代台南長榮中學學生竟已出現了青一色穿著丁字褲泳裝的情況,倒是相當前衛的一種進步速度呢!)
至於男女同游一個游泳池?拜託,那更是件無可能欸代誌!1926夏天開放後的東門町游泳池便規定每週三及周六下午一點到六點為女性專用時段,男子不得入場。(想想一到六只有兩天女人能使用游泳池,實非一件平等之事啊!)

以上就是今天的冷知識,關於游泳,你還知道些什麼特別的事呢?歡迎和我們一起分享喔!
我們下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