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休止符──無聲音樂】
#本日冷知識896
大家好,我是Mr. Friday。
一開始,要跟各位讀者說聲抱歉。從Mr. Friday開始撰稿以來,每個星期五都會在「每日一冷」上分享冷知識。如果臨時有事,Mr. Friday也會請其他編輯代筆(不是Dabbie)。不過上週五,「每日一冷」編輯部正好人手短缺,而Mr. Friday也忙於工作無法供稿。因此,上個星期五,是兩年來唯一沒有冷知識的星期五,請大家把它想像是一個「休止符」吧!
我們知道,「休止符」是音符的一種,在樂譜上代表了休息、停止演奏的意思。有些時候,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又或者無聲勝有聲。所以,「休止符」是必要的,它不只給了演奏家喘息的時間,更給了聽眾想像的空間。今天,我們就來分享一些無聲的「冷音樂」。
首先,提到「休止符」,就不得不提奧地利作曲家布魯克納 (Anton Bruckner, 1824-1896)。這位和Mr. Friday一樣是處女座的音樂家,有著龜毛完美主義的堅持。他認為在一首交響曲中,必須讓聽眾聽得懂主題部、呈示部、發展部、再現部和尾奏當中的差異,所以它在這些段落之間,都會安排一個大休止符。這樣的休止符又被稱為「布魯克納式休止」,它可以把每個樂段明確區分,卻也讓整首樂曲斷斷續續。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被暱稱為《休止交響曲》的《第二號交響曲》。在發表當時,「維也納愛樂」的團員認為這首曲子無法演奏而拒絕首演。
再來,你也許會想到最有名的「無聲音樂」──約翰.凱吉 (John Cage, 1912-1992) 的《4’33”》。這位前衛又現代的作曲家約翰.凱吉(剛好也是處女座的),認為舞台上的一切,都應該是音樂的呈現。所以,它在西元1952年完成了三個樂章的《4’33”》,演出時沒有半點聲音,純粹讓聽眾感受音樂廳內的「寧靜」。不過,音樂廳內當然不可能完全無聲,所以Mr. Friday喜歡將《4’33》戲稱為「咳嗽協奏曲」。
雖然約翰.凱吉的構想相當前衛,不過他可不是創作「無聲音樂」的第一個人。早在西元1897年,一位法國的幽默家Alphonse Allais (1854-1950),就寫下了《獻給偉大聾子的送葬進行曲(Funeral March for the Obsequies of a Deaf Man)》。樂譜上,除了空白的二十四個小節之外,Alphonse Allais也留下了註記:「無聲是非常沉痛的。因此,演奏家應該專心在演奏上,若被葬禮的氣氛所干擾,那是相當大不敬的。」
你也許會說,這些「無聲音樂」根本就是交白卷,原來作曲家這麼好當?那麼,捷克作曲家舒爾霍夫 (Erwin Schulhoff, 1894-1942) 大概算是比較勤勞的一位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舒爾霍夫寫了許多爵士鋼琴小品,不過在大戰之後,風格逐漸轉向達達主義。他在西元1919年完成的《In Futurum》,譜上全部都是休止符。同時,他也比約翰.凱吉早了三十年,為樂曲留下「無聲音樂(Music Without Sound)」的註記。
以上介紹的音樂,除了完美主義的布魯克納,為了自我追求而完成的「第二號交響曲」以外,其他的「無聲音樂」其實都帶有反藝術、達達主義風格的傾向。如果說,追求藝術和反諷藝術,不同的兩個方向所得到的答案都是「休止」,那麼你還能夠小看「休止符」的力量嗎?
(主編你看!翹班檢討報告我還是能寫得洋洋灑灑~XD)
[Mr. Friday]
本文曾刊登於每日一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