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關於KANO,你所不知道的事】
#886#~本日冷知識~
各位讀者好久不見,又到了南島日的週日時光,今天我們要來談談KANO。關於KANO─嘉農,各位讀者想到的第一件事是什麼呢?棒球?八田與一?曹佑寧?當然都不是,關於嘉農,我們要說的是網球。
網球在台灣體育史中並不算太長,到日治以前皆未有臺灣人從事網球運動,僅有部分英商與海軍官兵參與,與台灣本土人民並未產生實質關聯。而後,隨著日本統治台灣,西化多年的日本人開始將網球運動帶進台灣。在1903年前後,全台僅有「台育俱樂部」、「台灣銀行」、「鐵道部」以及淡水稅關設有硬式網球場。根據記載,當時硬式網球運動的球具如球拍、球及網子皆從香港直接進口,而參與硬網運動的多半為年輕的官僚。而軟網,則是大約在1907年由一名擔任報社運動部長的日本記者島山隆夫帶著器材引入台灣,並且熱心地推廣這項運動,此後軟網便在台灣蔚為風氣。網球運動在日本與台灣的發展都是先硬後軟,大概可以簡單地歸因於相較於耗費較多資財的硬網而言,軟網是個較易參與也容易普及的運動,在台灣的各階層也因此而快速流行起來,並且都有年度賽事的舉辦,風氣之盛行可見一斑。
看到這裡讀者會不會有種錯覺,網球似乎是「大人們」的運動呢?其實參與這項運動最投入的是台灣各地的中學生喔!就如同今天沒有一間學校沒有籃球場一樣,在戰前的台灣,沒有一所男子中學沒有網球隊和網球場呢!(當時女性能參與的運動不多,資源也頗受限)而在軟網盛行的年代,除了有各州廳的中等學校錦標賽外,也有全島中等學校錦標賽,這些賽事都讓當時的中學師生為之瘋狂、熱血沸騰。
起初網球只屬於日籍教師與公務員的專屬運動,極少台灣子弟參與,直到1922年實施「日台共學制」後,台灣學生始有機會和日籍學生同場競技。在競爭擴大後也使得優秀人才輩出,甚至在日本相當權威的「奉納杯」賽事由台灣商工學生獲得優勝,震驚了整個日本網壇,也連帶使得社會人士拿起球拍熱情參與,因此成為一股風氣。
而究竟哪一所中學是軟網常勝軍呢?「台灣商工」與「嘉義農林學校」即為當時的軟網兩大名校。而在日本全國中等學校網球賽中,擊敗眾多中學網球好手,最後代表台灣到東京明治神宮運動場出賽的,正是「嘉義農林學校」軟網隊。而明治神宮運動場的網球場,即有著相當於棒球甲子園的地位與榮耀呢,能夠在這裡比賽的隊伍實力皆不同凡響。所以各位讀者你沒看錯,原來嘉農在成為棒球界黑馬以前,其實更是名氣響叮噹的網球王子培養皿啊!
下次若有人談起KANO,你能討論的就不只是棒球囉!我們下回見!
【南島日小姐】
本文曾刊登於每日一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