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8#~本日冷知識~
你知道嗎?【和平共存的教堂】
最近的法國因為恐怖攻擊事件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也使得法國的穆斯林處境比以前更加艱難,可能很多讀者對穆斯林都有負面的印象,但是今天主編要分享的這則冷知識,希望能夠稍稍扭轉這種刻板印象。
在耶路撒冷舊城區內有一座教堂名為「聖墓教堂」(Sanctum Sepulchrum;希臘語Ναός της Αναστάσεως;阿拉伯语:كنيسة القيامة ;),顧名思義便是傳說中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之處,因此在此所興建的教堂在基督教、東正教、天主教文化中具有十分神聖之地位。
這座教堂於四世紀興建以後,一直都是基督宗教很重要的朝聖聖地之一,每年也會有大量的信徒來到此地;不過此處也是見證了當初伊斯蘭帝國「宗教寬容」一個很重要的地方。
在11世紀左右,西歐世界由於宗教及經濟需求等眾多因素發起了數次的十字軍東征,當時率領穆斯林對抗十字軍的便是著名的君王薩拉丁,而在他的治理下阿拉伯帝國也來到空前的輝煌時代。
如果我們細看古蘭經,也可以發現,雖然不像基督宗教將耶穌視為神,但是在經文內,也提及爾薩(耶穌的阿拉伯語念法)是真主派來的先知之一;他們也相信猶太人的祖先亞伯拉罕便是古蘭經所提阿拉伯人的祖先易卜拉辛。簡單來說,基督教以及伊斯蘭教兩者發展的歷史脈絡以及經典記載的故事是很難完全切割,甚至有著高度相似性的。因此,在薩拉丁統治時期,阿拉伯帝國是採非常寬容的態度來對待基督徒及猶太人的。(畢竟經典中說他們有相同祖先)
在1187年,薩拉丁便派了兩個穆斯林家族要求他們世代看守先知爾薩的墳墓,一個家族掌管鑰匙,而另一個則掌管守護及守門人的工作,一直傳承到今日將近一千年的時間。
到了今天,由於基督宗教分出許多派別,東正教、天主教以及其餘教派皆擁有這個教堂的行政及使用權,但是如果遇到爭執的時候,這兩個穆斯林家族因為不屬於任何基督教派的關係,便會擔任人中立的仲裁者的角色。
今天想說說這個冷知識,其實是我們如果進一步深究伊斯蘭或是穆斯林這兩個字詞的意思,都有著順服的意思,那麼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穆斯林被和恐怖分子劃上等號呢?
在中東進入殖民時期以後,原有的伊斯蘭文明受到了很大衝擊,在西方的強勢基督教文明下,被殖民的「阿拉伯」世界也產生了反抗意識,宗教衝突也因此而生;現在被認為專屬穆斯林的「聖戰」,在阿語中念作「吉哈德」,意思是為了真主而掙扎,有著「奮鬥、努力」的含意,重點也比較是信徒內心為了真主和邪惡的掙扎,而不是發動戰爭對抗異教徒。至於我們熟悉的「十字軍」其實在當時也被基督宗教認為是一場收復聖地的「聖戰」囉。
濫殺無辜固然可惡,但這樣的衝突是否有其歷史原因與脈絡呢?並不是所有穆斯林都如此好戰無法溝通,期待不同宗教有一天都能夠真正的理解對方,包容彼此。
我們明天見。
參考資料:
http://www.wikiwand.com/zh-tw/聖墓教堂
http://www.wikiwand.com/zh-tw/薩拉丁
http://www.xinmedia.com/t/scenery_traffic.aspx?tagID=14160
http://www.wikiwand.com/zh-tw/爾薩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world/2014/04/140420_un_easter_ritual
延伸閱讀:
本文曾刊登於 “每日一冷
On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