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由來

Posted by

又到了一周的最後,不知道各位讀者們過得好嗎?

「法」是我們平常生活的準則之一,如果是念法律系或是中文系的讀者們,可能會知道法原來的字型是「灋」。

也就是由「水」「廌」「去」三個字所組成的。
但是到底為什麼是由這三個字組成勒?
這就是今天傻摺疊要告訴讀者們的冷知識囉。

讀者們注意到了嗎?法的本字灋差別其實只在中間這個「廌」,不過到底廌是什麼呢?

其實這個廌(ㄓˋ/zhi4)是一種傳說中的上古神獸,又叫做獬廌,那這個神獸為什麼會成為「法」的代表呢?

在神話傳說中,獬廌長相相似鹿,頭頂有一隻角,尾巴長得像蝸牛,當他遇到人在爭執時,會主動去咬理虧的那一方;兩人相鬥之時,則會用頭頂的角去撞不對的一方。

後來隨著時代的演進,獬廌也被請到高堂上,一旦被告確實有犯法,獬廌也會用角去撞有罪之人,因此灋這個字內所包含的廌,便是隱含著廌能辨別是非的能力。

說到這裡,其實廌的通同字便是豸(ㄓˋ/zhi4),說到豸這個字,讀者們會不會想到以前地理課教到朝鮮半島時,都會用豸來形容半島的外觀呢?而獬廌在韓國的首爾,在李氏朝鮮時期,被宮廷與人民都當成吉祥物,甚至還將獬豸做成紀念品在市內販賣呢;如果去到首爾應該會有機會看到HAECHI SEOUL(HAECHI是獬豸的韓語音)的紀念品唷!

但如果不是那麼有機會去到韓國旅遊的讀者,其實在台灣,我們也有單位將獬豸作為自己的吉祥物唷!曾經服過兵役的讀者們可能會相當熟悉,因為憲兵便是將這個隱含公正意涵的上古神獸獬豸,繡在制服上以彰顯其公正不阿的形象囉:)

下次如果看到法的本字「灋」,如果感覺到輕輕被推了一下,說不定就是廌顯靈了,知道你做了很多虧心事唷^^

我們明天見:D

本文曾刊登於每日一冷